常見問題

常見問題

問:夫妻共同養家,男人需要出多一點力嗎?

答:和過去比起來,女性比以前更獨立自主,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,但在她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,「男人應該養家,要付所有的帳單」,常常做婚姻諮商與輔導的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工師董秀珠發現。「別看它是個迷思,」她繼續說,「它存在你我之間,深深影響夫妻關係。」但這的確是過去所留下的傳統與觀念,在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家庭結構中,男人一定得養家。在現代社會,只有先生一份的薪水,很難撐起一個家,所以很多太太加入掙錢的行列。因此,「如果還死守著這個觀念,會給夫妻雙方極大的壓力,」董秀珠在門診的個案中發現,像近來中年失業多,或太太錢賺得比先生多,都可能對婚姻造成傷害或威脅。

不過,更常見的狀況是,夫妻共同養家,「誰出得多,誰出得少」,常變成爭執的焦點。就像前面的例子,先生明明已出了較大宗的房貸與教育費,但太太心裏仍不開心。此時,不妨問太太:「你說的養家是什麼?」「你希望我把錢出在哪裡?」師範大學輔導老師暨副教授、也有多年婚姻諮商輔導經驗的樊雪春建議。「其實,妻子在乎的是心裏的感受,希望在錢上得到先生的疼愛與支持。」

問:生小孩,可以增進夫妻的感情嗎?

答:許多研究發現,生小孩,的確能暫時轉移夫妻的注意力,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,一起完成這重要的「共同目標」,所以,兩人有可能進入休兵合作的狀態。古時候阿嬤的勸,大概是出自這道理。也許短期內可分散注意力,但時間一久,壓力與磨擦遲早會出現,因為日夜需要照顧的嬰孩,是很大的責任與負擔。像親民和太太就是常見的例子。他們打從婚前就開始吵,但覺得「結婚後就會好」,於是仍執意走進禮堂,這當然是另一個迷思。婚後,情況沒有改善,反而吵得更兇,因為在婚姻裏有更多責任與承諾。這時太太意外懷孕了,親民不想這麼早生,太太卻執意生下,認為小孩可解決問題,穩固婚姻。最後,還是以離婚收場,因為他們繼續為小孩爭吵。所以,「生孩子最適當的時機,是在婚姻健全時,而不是出現危機時,」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阿諾.拉查若斯分析。因為在養育過程中,夫妻還得對小孩的養育方式及相關問題有足夠的共識,否則只會不斷爭吵,延續戰火。

問:爲什麽子女不想與父母談話?

答:很多父母,不是沒有與子女談話,只是常常流於只溝而不通,以下是一些慣常出現的溝通毛病,撫心自問,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們會否也不自覺地犯了而不自知:

1.父母只想說他們要說的話,而沒有用心聆聽子女想說的話。

2.父母只有公式化地發問問題,卻不太關心真正的答案。

3.父母只會重點關心子女的學業,而忽略子女的其他表現。

4.父母講的道理太多,玩的時候太少。

5.父母和子女溝通的時間不合適。

問:孩子做錯事,父母怎麼辦?

答: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「不教」,愈小的孩子、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,因此我們要著力的,不是教不教,而是「怎麼教」。

當孩子陷在錯誤目標當中,通常父母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到哪裡去,形成兩敗俱傷,而且是負向循環的局面。父母的自我療癒和孩子的性格調育,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尤其在初期,要面對孩子、還要面對過去和現在的自己,複雜度與難度是最高的。

問:父母學習能力差,會影響孩子嗎?

答:許多年輕夫婦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充分地準備,孩子就已經降臨世間,怎樣撫養、教育孩子既沒有學習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;一些父母雖然看了一些書,但由於不瞭解家庭教育的科學性、缺乏針對性,常常莫衷一是。於是,一喊、二罵、三打、四竊「孩子隱私權」、五奪「孩子財產權」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中。相當多的父母及監護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、撫養,不能通過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的規律和方法,不能給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以積極的人文關懷、心理關注和成長指導,從而導致未成年人心理髮育遲緩,人格不完善。被「管」出來的孩子,特別是那些被打罵虐待、貌似「愛」的嚴管監控和「特長」學習下的孩子,其生存權、發展權、受保護權、參與權和受教育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護,孩子精神遭受創傷,學習興趣下降,社交焦慮加深,心理形成逆反,能力提高緩慢,「快樂成長」變成了一句空話。

問:父母可以對孩子用恐嚇的言語嗎?

答:當然不可以了,做父母的不要動不動就否定孩子的將來,去攻擊孩子,其實我們應該善於利用孩子的「將來」,去合理的引導孩子,堅定夢想的孩子,最不用操心了! 有一句話說得好,愛一個人,從好好說話開始!我們和孩子,和愛人,和朋友,也應該如此!

問:父母是否需要同孩子互相尊重?

答:答案是肯定的。如果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緒,強迫孩子不許哭,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,萬事都是「我是你的父母,我不會對你不好,所以我說了算!」不在意孩子的尊嚴,尤其是孩子犯錯的時候。好像只有讓孩子越傷心,挖苦羞辱越到位,孩子才能長記性。 其實恰恰相反,平靜的情緒下,吸取的才是教訓,被激怒的時候,記住的只是憤怒和傷害。

問:父母偏愛孩子真的是件壞事嗎?

答:父母偏愛孩子真的是件壞事。雖然沒有幾個父母承認,但事實上,偏愛某個孩子這個現象,原來不止香港纔有,是全世界都有這個問題。在感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,可能會經歷一種深刻的不值得感,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可愛,或者不具備別人愛所需的特殊特徵和特徵。感覺像家庭的黑羊會導致恐懼和不安全感 - 孩子們可能會變得自我保護,並試圖在別人身邊變得過於友好。我們建議父母或孩子如果發現偏愛影響了家人關係或心理健康,應該及時向兒科醫生或心理健康提供者諮詢。

問:原生家庭有問題,我們該怎麼辦?

答: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童年的行為模式帶入成年,並在長大成人後一再重演同樣的問題。雖然我們都已經學會「自己的問題要從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」,但如果你審視自己的內心,對於你最最在意、最讓你有羞恥感、最讓你不知道怎麼解決的、真正核心的家庭問題,我們是排斥去面對的。它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情緒,讓你看到你最醜陋的一面,這個過程太過痛苦。事實上,正視已經發生的問題,真實地看到家庭中的悲劇,這是改變自己的開始。不過,必須要避免陷入這樣的幻覺——在幻想裡,我們在家庭中是完全無助、無能為力的受害者。事實並非如此。尤其是,隨著我們不斷長大,我們是能夠選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的。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中成員現在的關係是有責任的。因此我們也有力量去改變在我們成年後的原生家庭的關係。

問:想要小朋友,夫妻需要做什麼準備?

答:兩個人有生孩子的計劃,但你們真的已經準備好了嗎?這個孩子將帶來什麼改變,你們又會成為什麼樣的爸媽?諮商師建議,在懷孕以前,你們至少要和伴侶討論的八件事。你不是要是完美父母,才能迎接孩子的降臨;但至少,你們要確保這些面向的共識擁有一個孩子,或許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冒險之一。其中包含你孕育生命的幸福感、成為父母的焦慮感,或甚至兩人之間關係的轉換,一切或許都是很複雜的情緒。的確,要做新手爸媽,因為從沒有過經驗,這個孩子會對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?它適合現在的我們嗎?一定要完全準備好,我們才能計畫懷孕嗎?如果你也有這些擔心,我們整理了親職網站《Motherly》及《Parents》上作者們參考了關係專家說法後,提供的建議--在生孩子前,你至少要和伴侶討論的十件事。撫育一個孩子並不可怕,也不那麼夢幻;最重要的,是我們好好地理解彼此的狀態、該開始做什麼努力。越早做準備,我們越能找到想要的家。

1.規劃你的職場生涯;2.閱讀跟懷孕、育兒相關的書籍;3.改掉抽菸、喝酒的壞習慣;4.懷孕前,請把握時間好好享受跟老公一起看電影的時間;5.工作之餘,也要花點時間規畫一趟夫妻的旅行,不僅能幫助你們釋放壓力,還能緩解緊繃的精神,以便專注於未來的生活;6.備孕期間,可以詢問婦產科醫師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,通常建議使用維生素、葉酸、鐵、鈣等;7.有生育計劃的夫婦,一定要存養育金,但並不是說存夠了才生,而是要規劃好每個月的開銷,至少先把寶寶的尿布錢存下來;8.懷孕前一定要先想好未來的住處,若你們的房子只能容納兩個大人,那就要考慮是否要搬到更大的房子,建議可以搬到靠近父母的住處,這樣也互相有個照應;9.做孕前健康檢查;10.實施運動計劃。

留言給我們
服務時間

星期一至五
09:00 - 18:00

地址

九龍旺角西洋菜南街2A-2H號銀城廣場25樓

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