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解家長臨瞓「講故仔」並無助增進親子感情?

不少家長都誤以為,說故事只要打開 故事書, 照書本內容讀給孩子聽,就算是「完成任務」了。其實,故事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,所以家長更需要注意各種宜忌,才能令孩子享受聽故事的過程,同時達到故事教育應有的成效。

聽故事應與語文活動分開
很多家長每次與孩子一同閱讀,或手拿玩具一起享受親子樂時,都習慣只會問孩子:「這是甚麼呢?」卻沒有再延伸傾談的內容。家長們或會要求孩子跟他們一同朗讀或依書中的句子造句、擴張句子和看圖作文等等,希望藉說故事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。久而久之,孩子不會再對父母拿出的故事書感興趣,不會享受父母單向意願的「親子」方式,更甚的是,孩子的語文能力也不會提昇達致家長預期的效果。

因為以上的種種行為,都不能令孩子與父母在閱讀間產生親密及安全的感覺。雖然說故事可以是語文教學的其中一種工具,但故事教育的重點在讓聽眾聽故事的過程中,明白帶出的道理和訊息,更是身、心、靈、知、情、意和行的培育過程。筆者時常告訴家長們:「當你在故事教育中,做好說故事的示範,與孩子有深入的互動,孩子將來的語文成就一定更高!」

常規與專注力
不少家長都表示,說故事時會較難控制孩子的表現,孩子經常會出現「駁故」、太多話要發表等情況,結果被他們拉開了故事內容引起了孩子專注力的問題。其實,這些問題都是由於家長尚未充分掌握故事教育的技巧,令孩子未能投入於說故事人的帶領中。其中一個常見的錯誤,是家長未有考慮孩子的程度,而只跟故事書的內容一字不漏地照讀,或未有演繹故事內的深層情意和作出交流,令孩子不能跟隨其節奏而參與和享受。

因此,家長們可參考筆者的建議,首先學傾談,其次學用語氣、表情和動作演繹角色的形和意,然後再學會用角色及旁白表情和語氣。即使再長的故事或再深的故事題材,孩子都能專注和有深層次地學習!

睡前應安排親密及平靜的活動

口說故事是可以隨時進行的,所以家長一般都喜歡在孩子睡前說故事,其實,家長揀選故事時亦有一定的原則。家長不宜挑選情節緊張或大起大落的故事,否則容易刺激了孩子的腦部和情緒,結果影響睡眠質素。所以,筆者不會選擇睡前說故事,睡前只會安排一起祈禱、寫或畫日記、親密傾談和閱讀心靈簡圖等的平靜活動。

說故事對孩子們的影響
負面情緒:只要讓聽眾明白你所表達的角色、場地、事情和感受就已經足夠,不應把兇惡、壞行為或悲傷無限地演繹。這樣會嚴重拉開聽眾對主旨的理解和思考,並可能讓聽眾有負面的心理反應。
正面情緒:為聽眾建立正面語言的示範,以及面對逆境時心理提醒的正面說話,為聽眾建立多角度分析和思考能力。
社交認知的感染力:鼓勵和支持的說話,可使聽眾吸收後再向他人表達。但同時,說故事人亦需要讓聽眾知道社會真實的一面,例如:只有勤力卻沒有技巧,都有機會導致失敗或收穫不理想。當你待人好,別人卻不一定會對你好。所以,當說故事人在演繹這些真實情況時,最重要的是示範給聽眾知道,他們可以如何充滿愛心、擴闊胸襟和有智慧地自處或應對。

服務時間

星期一至五
09:00 - 18:00

地址

九龍旺角西洋菜南街2A-2H號銀城廣場25樓

;